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 | 李冀:“寻找共生的力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24-08-30

2021年5月27日,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李冀的“寻找共生的力量”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本次讲座是202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设计教学导师系列讲座的第五讲。该系列讲座由参与开放式教学的各位设计导师为学院师生分享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将持续整个学年。来自清华大学校内的师生以及线上数百名听众聆听了李冀老师的精彩演讲。


李冀讲座海报


李冀演讲


讲座一开始,李冀为听众展现了剧烈冲突流变的时代状况,涵盖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以至过去与未来,用一场浪漫的、想象的、启迪性的对话展现了他的态度,将听众引向了李冀所要讲演的主题“共生的力量”。李冀认为共生的力量是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追寻,是对不同事物之间连续性的揭示,是一种以相互成就的姿态形成的力与美。而共生的目标不是一个勉强维持的脆弱系统,而是富于力量的平衡、更趋稳定的强大整体。

 

于是,在建筑师李冀手中,“共生的力量”成为了“共生的建造”。共生的建造意味着与各种不同的事物结缘,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介入姿态、不同的建造方式等,最终汇合成不同的结果。

 

围绕“共生的建造”,李冀为听众分享了其10个实践作品。

 


1. 工业力量——北京胶印厂改造


旨在呈现一座工厂最初的状态,北京胶印厂改造使用了一条“神圣的纽带”将不同标高的现状建筑连接起来,“一条独特的空间穿行体系,突破原始结构的束缚,引导原本传统的院落街巷线索自由、立体地流动生长。”李冀描述到。在具体的建造应对上,“有悖于当前日趋精细的建筑方向,改造中采用了低精细度的材料、工艺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钢材采用原始形状、规格,去除没必要的加工和装饰,以使每块材料的完整与独立性得到尊重。连接构造也尽量简单直接,试图展现出力量与本质的美。耐候钢板随着时间自然地斑驳锈蚀,与周围老砖墙默默对话。新建筑物已经开始融入到整体历史氛围中去,并使得厂区深沉的工业气质进一步凝聚、强化”。



2. 森林守望——长白山河谷林居


从北京的都市来到长白山的林区,有别于当代通行的“钢筋混凝土”习惯,李冀基于对场地的理解,尝试去“探寻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方法,以及城市与自然之间边界状态的不同可能性。”具体而言,李冀及其团队“深入现场仔细勘测调研,查寻整个河谷森林生态体系的脉络,甄别每处地形地貌的状态与成因,水文地质构造,河滩、山坡不同的生物植被群落。对处于原始状态的河谷、树林、地形地貌予以全面保护。对场地内每棵原生树木、露出地表的块石,逐一进行测量标记。对被民俗园建设破坏的部分进行生态修复,清除建筑垃圾,因循脉络恢复地形和雨水通路、疏通填塞的自然河沟、孕育植被种群,促进整个场地的生态再次发育,使被割裂出来的荒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并引导广袤的原始河谷森林突破城市造就的壁垒,向城市内部方向延伸生长。”最终建筑顺着景观和景观的朝向融为一体,在这里,基地的主角不再是人,而是自然。过程中李冀还提到设计团队为了保护场地的树木,增加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来调整设计,修正建筑的朝向角度以回避基地的树木。



3. 山的回应——长白山山地林居


长白山山地林居是一群与河谷林居相邻的住宅,“厚墙的内外两侧,均由长白山亿万年地质变迁形成的天然火山石块垒砌,赋予内部空间粗犷野性


的自然气息,也让建筑群重新融入超越时间的地质形态中去。卧室体量的外侧被碳化松木瓦片包裹,在经历风雨后颜色慢慢变化,卧室内壁与地面覆盖温暖的松木板,每种材料都从室外一直延伸至室内。在下层起居空间里错落的松木板间休憩,或沿着石墙与木瓦对话的光缝拾梯去往卧室,人们仿佛从未离开过山林与自然,体验不同于镇上平地住宅的独特生活。除两侧石墙外,卧室、起居厅的正面均以通透玻璃面向风景完全打开,3个宽大挑台从室内向树林间伸出,引导人们走出室外、眺望远方。”也正是因为同样处于一个环境敏感的基地中,李冀也特别提及了其团队的驻场建筑师为了回避现状的树木调整了地库坡道。




4. 野性逆袭——都市里的自然之家


都市里的自然之家始于一个本质性的发问:“都市中是否能有个自然的家?”于是,李冀近乎直觉性的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重新用钢和木头搭建了一个“原始”的家。具体而言,李冀“首先去除房屋内部所有轻质隔墙,只留下高耸的承重结构,让都市混凝土丛林的真实骨骼得以显露。朝向庭院一面的客厅和主卧室,都使用大幅的滑动隐藏门打破原来封闭隔墙的边界,宽厚的天然木板从室外花园一直铺进屋内,在混凝土墙体丛林之间穿行汇聚,自然的气息涌入并充盈了建筑内部,进而形成自由流动的内在庭院。内与外、生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都被消解,居家生活发生在室内庭园里,而室外花园则是延伸出去的客厅。下班回家成为一次心灵放松的意外旅程——经过被繁复装修密实包裹的公共过厅之后,推门而入的瞬间,重新回归自然。”



5. 雨林秘境——弄岗森林公园游客中心


弄岗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内部空旷的连续空间源于对环境特征的挖掘:森林、气候、喀斯特、板岩、桉树。李冀“希望唤醒游人内心对自然的敏锐感悟,以周边收集的桉树枝为主要材料,以粗犷的方式围合出一组自由的曲面空间,晴天光影弥散,雨季倒影映射。有的透雨透气,作为入园前的雨林体验、鸟兽标本展示空间;有的以茅草内衬挡雨,作为休息接待空间。这一组介于人工于自然之间的造物,将成为进入公园纯自然体验的最佳引导。”



6. 杉木觉醒——溧阳杨湾驿站


始于几年前的一次踏勘,基地上一堆堆工人从附近山林中采下的杉木形成了李冀心中的愿望——去唤醒它们,让沉睡的杉木重获新生。于是在溧阳杨湾驿站,李冀利用了这些被遗忘的杉木,借助当代技术,将老杉树在现场原地重组,生成依然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新空间。形态完整自然的杉木经过防腐处理之后,直接在林间竖立起来,形成指向天空的螺旋阵列。根部插入大地,再通过特制的顶部钢圈梁组合成受力整体,树木之间的间隙嵌入玻璃和聚碳酸酯板,洒下通透的光影。



7. 钢的护念——溧阳杨湾林场宿舍改造


在溧阳杨湾驿站一座废弃的林场职工宿舍上,李冀“去除多余的表面装饰,将结构部分和必要的加固措施显露出来。结构砖墙都采用从内侧喷射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内部空间得以解放出来,并被分隔成几个大大小小的餐厅、会谈室、集中厨房和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喷射混凝土在室内直接暴露,只薄罩一层保护涂料,留下粗犷的凸凹质感。木屋架从下部增加工字钢托梁进行加强。东侧砖房已经开裂的檐廊砖柱和残房局部都被保留,砖柱两侧包夹钢板强化,增添耐候钢板的遮盖结构将残缺部分保护起来,形成面向1号公路的半室外休息空间和朝向庭院花园的宽阔敞廊,为外摆创造条件。西侧建筑面向花园一侧新立起一排钢柱,大悬挑伸出的斜屋顶下,展开无遮拦的横向视野,大大拓展了室内就餐空间,并将花园风景尽收眼底。耐候钢板屋顶水平伸展的锐利线条,与曲线木屋指向天空的垂直杉木形成鲜明对比。”



8. 竹之山丘——天津智慧山山丘广场


就地取材不可行后,李冀从1200公里外采购竹片来到天津市中心。凸起的地下车库形成的消极现状如何转化?李冀的答案是:一片竹子的山丘。“层层退进的2维竹条曲线,堆叠出3维起伏的竹之山丘。新的体量与旧有构筑物相互依托共生,将场地上一个原来的负面障碍转化为两层正向空间。竹之上,是适合各种大型开放活动的整体连续地景,空间与视角流动变化,激发人们的探索乐趣和多样性使用。竹之下,覆盖围合出的几个独立展示空间,斑驳光影透过竹条间隙洒下,兼具通透与私密。”



9. 时光碎片——青云胡同里的戏剧天地


基地现状的瓦砾和碎砖,北京城市肌理的历史碎片感形成了李冀设计的最初原点,在 “原力”的推动下,李冀将各种老砖、老物件聚合在一起,保留残破的历史记忆,将多样的状态的并置,将城市的沉淀物融入到设计中,呈现了城市逐渐积累的状态。最终,身处其中,能在空间里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具体的复建中,李冀在“砖墙中部,如云雾般插入大量弥散的玻璃砖,房屋实体的存在感被削弱,既是对自己虚构身份的表白,又仿佛是对生而又灭、灭而又生的轮回的追问。另有几处实砖墙被不规则钢构件穿透,留下杂院时代穿墙打洞的记忆隐喻。一截枯死多年的粗大树干,被从中院的土里清出来,倒放在发现它的墙边,与院落里其它仍旧郁郁葱葱的大树一起见证未来的人来人往。”而厂房的部分则以耐候钢板作为主要介入材料,对红砖墙上的漏风洞口加以封闭,内部结构采用同型新角钢与老梁柱角钢对接的方式进行整体加强。




10. 光与彩虹——夏木塘农舍酒吧


不同于青云胡同的玻璃砖,夏木塘农舍酒吧用光来点亮老的土坯砖。设计的最开始,李冀想尽一切办法与房主取得了联系,倾听了房主的故事,“尝试把家族记忆作为一个动因,看是否能把虚无的精神记忆以某种方式凝固下来,给一个寻常的酒吧带来不同的结果。结合房屋本有的幽暗和酒吧氛围需求,李冀在三间房里创造了一条连续三部曲:从艰难中寻找出口、曲折处发现点点希望、进而迎来光明。它映射着老袁家甚至百年中国的浓缩历史,连续的多元体验,与口中五味杂陈的酒、随手触摸着的粗糙墙面一起,让人们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现场师生与李冀老师热情互动。学院范路老师直言李冀老师源于生活感悟的原生、原创的作品给了听众很大的触动,并就“作品实现过程在业主端和施工端的各自如何协调冲突”与李冀老师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也就诸如“如何保持创作热情”、“实现优秀建筑作品中的思想和实践难题”、“对高校建筑、景观专业的建议”等话题与李冀老师进行了讨论。

 

供稿:董笑笑

供图:原地建筑

编辑:许宁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